瑜伽常识 /MANUAL
中医传承、健康科普、急救知识培训……团团“流动少年宫”带你打卡知识点
中医传承、健康科普、急救知识培训……团团“流动少年宫”带你打卡知识点成功链接专业医师资源,开展“青春期课程”“校园健康知识”“疾病预防”“生命生理教育”等主题健康科普公益课程。8月开展的5场健康科普主题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累计服务青少年达300人次。
为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8月23日,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李万乐老师到坪地街道中心社区开展《为爱发声-预防艾滋病课程》知识讲座。讲座通过生动讲解,带青少年了解什么是艾滋病,通过互动的形式来区分什么才是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让青少年不要谈“艾”色变,真正掌握“防艾”知识。
为更好地普及预防疾病知识,提升青少年对疾病的了解,正确做好防护措施,8月24日,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王荀老师于坪地街道六联社区开展科普课程。活动开场借助KT板,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毒蘑菇知识,期间还利用颜料,生动演示“七步洗手法”的规范流程。青少年们受益匪浅,纷纷表示希望这类疾病预防科普教育可以多多开展,常学常新。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学习正确的急救知识,懂得“救人救己”的道理,8月25日,团团特邀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立勤老师到坪地街道年丰社区开展应急技能培训,通过现场演示与体验式学习JN江南·体育最新官网入口,引导青少年熟练运用心肺复苏急救及AED技能。活动共吸引30名青少年参与。
8月27日,龙岗区妇幼保健院陈珺汝老师来到坪地街道坪区,围绕生长期阶段、不同阶段促进身高的措施等内容开展知识科普讲座,帮助青少年发掘生长潜能,预防矮小症病症发生。互动答题环节,青少年们积极举手,踊跃答题,不仅收获与巩固了知识,也赢得了惊喜小奖品。
暑期,也是蚊虫“作案”高发期,为普及有害昆虫知识,增强青少年对有害昆虫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8月29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卢茜老师受邀来到坪地街道坪地社区开展《小蚊虫,大危害》知识讲座。围绕认识蚊虫的种类、熟悉蚊虫生活史、如何防控登革热等内容,讲座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切入来认识常见的蚊虫及蚊虫滋生地,引导青少年树立爱清洁、讲卫生的文明意识。
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带领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中医药的魅力,增强传统中医文化自信,培育青少年中医健康素养, 8月24日,“中西医的邂逅”青少年实践体验项目在深圳中医药博物馆开展学中医、识百草,做小小中医传承人”主题实践活动,吸引了辖区50名青少年参与。
活动现场,深圳中医药博物馆的“红领巾小讲解员”向本次活动的青少年讲解了馆藏的珍稀中药标本、动物药标本以及中医药文化藏品。同时,小讲解员积极演示讲解时的使用语言、形体表达与解说技巧、鼓励青少年尝试演练,努力成为一名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小使者。
在科普讲解中,青少年学习了茯苓、平盖灵芝、雪灵芝、檀香、牛黄、麝香等中医药材的气味、形状与药用功效,并在讲师的带领下,学习中医药的起源、中药四气五味等知识,了解制作香囊所需的药材并亲手DIY,在团扇上绘制常见药用植物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增强青少年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8月28日,“中西医的邂逅”青少年实践体验项目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开展“为生命护航”的主题实践活动,成功吸引50名青少年参与。
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活动现场,由蔡松涛医师向50名少先队员授课讲解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各个专业的医学特点。青少年争相与医师互动提问,深入了解医院的不同科室设置以及医生、的工作职责。
随后,活动成员分为四组,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有序参观,沉浸式走进模拟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ICU、院前急救(BLS)室及模拟病房,现场观看医务人员日常的工作场景,提高青少年们对医学的认识。
在分组轮流进行急救知识培训环节,医护人员通过实例讲解、示范操作、现场演练等方式,手把手向在场青少年传授常见创伤的应急处理,心肺复苏操作、AED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溺水及骨折急救等应急救护知识。
在分娩演示中,医护人员带领青少年观看了解模拟分娩过程及胎儿十月模型,了解妈妈孕育孩子的不易,对妈妈的无私付出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海姆立克法技能培训中,医护人员向青少年讲授方便易记的“剪刀石头布定位法”,并详细区分了与婴儿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手法的区别。
在徒手心肺复苏及AED使用技能培训中,医护人员为青少年展示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技术手法,并对心肺复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演示,指导少先队员们现场演练心肺复苏操作技巧和流程以及正确使用AED。
在创伤应急处理培训过程中,医护人员重点邀请青少年进行了模型实际操作练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掌握急救技能。
本次活动受到参与人员的一致好评,青少年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深刻理解“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提升了应急救护知识水平。